實驗室是一類嚴重的污染源,污染物常常被人們忽視,建設的越多,污染的總量越大。在我國,實驗室產生的廢液如果不經處理或簡單處理后直接排入地下污水管網,送到大型生活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由于實驗室廢液成分復雜,特別是含有的鉛、汞、鎘、六價鉻、銅、銻、二價鐵、鋁、錳等重金屬以及大量的細菌、病毒、蟲卵等致病病原體,還有化學藥劑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設施對其“無能為力”,后只能排入江河。這些實驗室,尤其是在中心城區和居民區的化學實驗室對環境的危害特別大因此,實驗室廢液對水資源和環境的危害不可估量。
這些實驗室廢水如果不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下水道,會嚴重污染環境,甚至會威脅到人類健康。因此,我們在處理這些廢水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全過程控制原則
對實驗室各類廢水的產性、處理、排放的全過程應進行控制。
2、減量化原則
嚴格要求實驗室廢水處理安全管理體系,在廢水和污染物發生原處進行嚴格控制和分離,將各類廢水進行分類收集、源頭控制、清污分流。嚴禁將實驗室廢水直接排入下水道。
3、分類指導原則
根據實驗室不同性質、規格、廢水排放去向以及排放要求對實驗室廢水進行分類指導。
4、達標與風險控制相結合原則
全面考慮不同實驗室所產生廢水達標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時加強風險控制,從工藝技術、工程建設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5、生態安全原則
有效去除廢水中有害物質,較少處理過程中消毒副產物產生和控制出水中過高余氨,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實驗室廢水處理裝置由廢水分類收集單元、廢水調節單元、廢水深度處理單元、沉降分離單元、物理處理單元、生物處理單元、廢水綜合凈化單元等構成。通過化學預處理、化學深度處理、斜管沉淀、多程消毒滅菌、過濾沉淀分離、高低電位差微電解技術、電化學氧化還原技術、兩級有機生物膜凈化、有機廢水新型填充床光波催化反應技術、更新液選擇性傳質及菌絲體表面分子印跡技術等處理工藝對實驗室內產生的有機、無機、生物廢水進行綜合處理,可有效去除廢水中的COD、BOD、SS、色度和重金屬離子等,針對不同實驗廢水的組成成分,采用不同的處理技術及控制系統進行廢水處理。